12.3万座测量标志缘何损毁超3成?
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近日在解读《关于加强测量标志保护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时表示,各省份近10年普查测量标志12.3万座,状态完好的有8.1万座,纳入普查的测量标志损毁率达34%。
测量标志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,在维护国家测绘基准安全、服务经济建设、国防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缘何损毁如此严重?
“测量标志长时间受风雨侵蚀以及山洪、泥石流、滑坡、地震等影响。”该负责人认为,自然损毁是原因之一,人为破坏的情况也十分严重。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大量测量标志因水利、交通、城建等工程建设遭损毁失效。同时,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快速普及,天文大地点、三角点等传统测量标志逐渐被卫星定位基准站替代,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测量标志保护的内容和必要性认识不统一,导致各地对测量标志保护工作重视不够、投入不足、保护不力,严重影响了测绘活动的开展。
根据相关调研,近年来,各地巡查、维修、保管职责未落实好,测量标志现状不明,经费投入不足,对损毁测量标志的行为处置力度不够,用地保障问题难以有效解决。同时,测量标志还面临着缺乏全国统一保护管理平台、管理手段落后、基层缺乏专业化管护力量等问题。此外,现行法规部分条款与实践不符,制约了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改革创新。因此,当前,加强测量标志保护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,亟须从工作实际出发,创新工作举措,提升保护工作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
据悉,2020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“完善测量标志保护机制”。为尽快解决测量标志保护工作面临的急迫问题,着眼长远逐步完善工作机制,自然资源部将分步推进测量标志保护工作。
针对当前测量标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自然资源部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《通知》,明确将国家级测量标志纳入属地管理,并细化了自然资源部、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具体管理职责。
“尽管我国20世纪建设的天文大地点、三角点等已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普及而逐渐失去使用价值,但仍有大量的水准点、卫星大地控制点等测量标志在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”该负责人称,应在充分考虑测量标志保护的必要性和投入的经济性、有效性的基础上,提高测量标志保护的针对性。
为此,《通知》提出了分类保护工作机制,将测量标志划分为重点保护、一般保护两大类,并据此编制了国家级测量标志分类保护方案。
由于当前测量标志由建设单位通过“一事一办”形式直接委托当地居民保管,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委托保管事项不知情,无法对辖区内委托保管的测量标志进行有效管理,导致委托保管沦为形式。《通知》提出了优化委托保管机制的路径,以有效衔接标志建设、委托保管等工作环节。明确将国家级测量标志的点之记等成果移交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,并由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承担国家级测量标志的委托保管工作,以充分发挥其熟悉当地情况、便于实施监督管理的优势。
为解决当前测量标志保护工作缺乏信息化手段、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,《通知》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,以此为抓手,进一步摸清测量标志管理现状,优化管理工作流程,规范测量标志保护工作,提升保护能力,为实现动态管理、有效管护、高效服务提供支撑。